德云社话剧《窝头会馆》首演口碑两极分化 于谦封神

8月3日晚上,北京保利剧院。

德云社全明星版话剧《窝头会馆》首演,全程三个小时,郭德纲于谦栾云平侯震曹鹤阳张九龄杨九郎……

演员们很卖力气,奉上了精彩的表演。

然而观众的口碑确是有褒有贬,可谓是两极分化。


郭于

夸赞的,认为还不错!是会推荐剧圈朋友们看的。大家演得都很好,相声演员台词功底非常棒。

于谦于大爷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,真的建议他多去拍电影;

最喜欢栾云平,很有演员范;

杨鹤通挺惊喜很稳;

王九龙意外的合适;

杨九郎有话剧范但真的演不了那么坏的人啊哈哈;

郭栾

张九龄这个角色对他来说太难了,唯一一个零喜感的人,需要更义正言辞书生意气压得住;

郭德纲老师演得很卖力气。

但后面越放开倒越起相声氛围,很多人笑出了声。

剧照

舞美是我喜欢那种,四季色彩变化中式美学。建议别买太前排,楼上窗洞里于大爷全程入戏行动迟缓特别棒。

坐得太矮可能看不见。

就是不知道是演员个人魅力太强还是粉丝观众问题还是导演问题,笑点也太多了,最后一幕还在笑真的有点不对劲了。

也可能是最后一幕太短,结束得有点仓促。期待能再磨尺度,多些剧本里的悲悯气质就更好了!加油!

剧照

当然也有吐槽的:

观感真的很差。某些观众真的是素质低下,举着相机咔咔咔一顿狂拍,边拍边喊,某某真帅,妈妈爱你…

这是看话剧吗?

郭德纲也很无奈,台下坐着的几乎都是相声观众,不让搭茬不让录像不让举灯牌,太难为他们了……

截图

有褒有贬,很正常,个人更认同一位真正的话剧观众的客观评价。

此前看过了内部联排场,来聊点想法吧。

这部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已无需多言,十几年前人艺组出了这样的逆天阵容,也让我从未想过能在首都剧场之外的地方看到这部戏。

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我真的想不出再制作的话,能组一个怎样的班子,才能匹配它的影响力。

海报

因此,这一次龙马社“另辟蹊径”的组盘,是绝对成立且十分大胆的。

第一眼见到这群人一同出现在舞台上时,我甚至有些心潮澎湃:能把他们凑到一块儿,不容易啊!

张国立老师再做导演,态度是绝对诚恳的,整体的制作也可谓精良,有一些契合当下审美的改进。

排练

比如我特别喜欢的舞美的变化,增加了一些倾覆感,正面二楼大屋顶上开小楼的设计也很妙,让整个场子显得更拢了,也更有萧条的感觉。

所以,大体上和此前人艺版本对比,是像的。

但很想说的是,这一版和人艺版是很不一样的作品,因而其实也没必要总拿二者相互比较。

剧照

这种不同也不仅仅在话剧演员与相声演员的差别上,聊两个点:

第一。

忘记是在哪里看到了,说大导排人艺版时对演员的要求是要“话赶话”,加上《窝头会馆》本身便台词量巨大、俚语密集,呈现出的是一种“紧”的状态。

而相声演员,追求更松弛的表演状态,龙马社这一版,在节奏上也更迎合相声演员的状态,从而与人艺版形成了鲜明差别;

剧照

第二。

人艺版的几位主角都是顶尖的演员,在表演风格上也有些许的差异,而龙马社版的核心演员来自德云社。

虽缺乏话剧表演的经验,也由此实现了表演风格的高度统一。

特别是这次的阵容里大部分是捧哏演员,相互之间也因而有了更好的交融。

这是从选角之始便确立的、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。

结束合影

这样看下来,便显得人艺版更像是一群各具特色的人精们在相互缠斗。

而龙马社版本则更均衡、小市民的市井气息更加浓郁。

二者并没有孰高孰低,全看您的个人喜好。

观众感受

另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儿。

是想到在郭麒麟演了一个少年对爸爸的爱《牛天赐》之后,郭老师又演了这个爸爸疼儿子的戏。

最后的那大段独白,感受到了流露的满满真情。相比已有影帝加身、表演信手拈来的谦大爷,这部戏或许可以为郭德纲老师的演技予以正名。

加油老郭

推荐阅读